邱震海:一个重大缺陷让中国人千百年吃尽苦头

 

2016-07-20 邱震海 凤凰网博报

 

由于缺乏理性精神,无法直达核心,我们的思维方式似乎很难摆脱情绪。我们似乎总是把自己的情绪放在最高的位置上,这样我们几乎永远也无法完成真正的超越。

 

理性一词,在德文中是Vernunft,在英文中是Reasoning,说的都是一个意思,即摆脱蒙昧和迷信、摆脱情绪、直面真理以及真理背后的逻辑。西方文艺复兴开始强调理性精神,结束中世纪一千年对宗教的盲目迷信。然后,西方又经历了启蒙运动、浪漫主义的洗礼,理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,并成为西方知识界和民间的基本准则之一。

 

理性精神的根基是逻辑学,以及通过逻辑来探究事物的基本思维方式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理性精神的本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,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对逻辑的追求。从希腊开始就影响西方的理性精神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对知识,而非对信仰的追求,这直接促成了西方知识界人士怀疑能力的发展,亦即所谓让天空出现裂缝;二是对终极知识,而非仅对现实谋生手段的追求,这在相当程度上发展了西方知识界的思辨性和穿透力;三是对情绪的剥离和超越,西方精神传统中的妥协、秩序、法制、民主等元素很大部分即来源于此;四是对人体和艺术的赞美和迷恋,这在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对个人自由的追求、对生命的尊重、对人的尊严的尊重。

 

古希腊理性精神对西方世界的影响,见之于今天英国、法国和德国的许多精神财富。因此,探讨促成西方成功的精神元素,最后不能不归结于从古希腊开始的理性精神。当然必须承认,西方的崛起,伴随着对外扩张乃至侵略和掠夺;但在促成西方成功的因素中,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和人道主义运动之后,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合二为一现象:一是理性精神与扩张精神的合二为一,二是人性弱点和自我更新和超越能力的合二为一。

 

有了以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,人们就不再停留在事物的表象,而是更为关注表象背后的逻辑;而一旦进入事物背后的逻辑层面,亦即摆脱了事物表象的纷扰,人们也就比较容易保持冷静,不太容易走向情绪化和极端化。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长于逻辑的德国民族,虽然可能缺乏幽默,但其逻辑和理性精神却始终是世界尊敬的对象。

 

有了理性精神及作为其根基的逻辑思维方式,人们的思维也比较容易具有穿透力,比较容易直达问题的核心。而一旦思维具有穿透力,并摆脱了情绪的纷扰,尤其是摆脱了与自己利益有关的情绪的纷扰,人们也就比较容易直面真理。须知,理性与冷静往往是孪生兄弟,唯有理性才能冷静,也才能超越。

 

一个人或一个集体,如果具备了直达问题核心和直面真理的能力,其实问题的一大半已经解决了。剩下需要做的,就是直面真理的勇气。但有了前者,后者就相对比较容易;而如果没有前者,那么后者就是千呼万唤也不会出来,因为人们的认知水准根本就不足以接近真理本身。

 

上面这段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,但如果结合西方与中国的实际,人们也许就会慢慢有所了解。西方的理性精神造就了一系列精神和科学层面上的成功因素,并保证了最近几百年西方世界的崛起。但理性精神与其说是一种精神,还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。归纳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就是:培养追求终极知识的兴趣及随之而来的怀疑能力,强调直达问题核心并剥离其周边的情绪化因素,超越并克服自身(包括民族文化上的)弱点、强调实证而非感觉等。

 

众所周知,东方哲学的特点是并不追求终极学问,而是仅满足于对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探讨,因而东方哲学缺乏思辨性和穿透力。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黑格尔曾严厉批评中国没有哲学,并称中国哲学最多只是一种做人的道理。这当然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,但思辨能力和思维穿透力不足所导致的缺陷,却在千百年的民族历史上,让我们吃尽了苦头。同时必须承认,作为思维形式最高反映的哲学,实际上折射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思维特征;而中国哲学缺乏思辨和抽象的特点,确实反映了我们民族思维特征的一个重大缺陷。

 

今天中国的问题,相当一部分都源于缺乏深层的理论研究。这与最近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所谓务实不争论的风格有关,但更为深层的原因却是我们这个民族历来缺乏抽象和思辨的传统。

 

时评人童大焕曾发表过一篇博文《中国人的五大思维缺陷》,文章写道:

 

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落后首先表现为精英的落后,精英的落后又首先表现为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落后。具体而言,中国人有五大思维缺陷:一是不读书不学习,爱耍小聪明而缺大智慧。二是严重缺乏逻辑和数学思辨能力。三是爱贪占小便宜的心理常使他们利令智昏。四是难以割舍的救世主情结使他们不断走向被奴役和自我奴役之路。五是只问目的不问手段,使这个社会自由、公正、高效率的规则很难真正建立起来,陷于内耗和动荡而不能自拔。其中最要害的,在于逻辑和数学思辨能力的匮乏。

 

童大焕引述经济学家陈志武的话继续写道:“‘别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,因为即使到现在,我经常碰到国内的博士研究生,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,从他们做研究、思考问题、写论文的方法上,很难看出他们真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。’‘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,需要培养兴趣丰富、人格完整、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、思辨型公民。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,中国恐怕只能是继续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。’……一个人失去逻辑思辨能力,一个人就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灵魂;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逻辑思辨能力,这整个国家和民族就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灵魂。

 

千百年来,面对中国盘根错节的问题,我们的前辈虽然提出过许多这样或那样的解决方案,但最终却总是不了了之,中华民族始终在进两步,退一步的螺旋中循环。虽然中华民族也总是在进步,但她的进步总是以付出代价为前提,而且其代价总是过于沉重。其最根本的原因是,恕我直言,我们这个民族缺乏理性精神。因此千百年来,尤其是最近百余年来,中华民族不乏仁人志士前赴后继,但却始终不能真正在救国的问题上抓住问题的核心。

 

与此同时,由于缺乏理性精神,无法直达核心,我们的思维方式似乎很难摆脱情绪。我们似乎总是把自己的情绪放在最高的位置上,这样我们几乎永远也无法完成真正的超越。

 

(本文源自东方时政的凤凰博客)